閱讀《當愛成了依賴》

Grace Chang
4 min readSep 30, 2018

--

在心理學網站工作,總是會接觸一些相關的文章內容,最近也接連讀了幾本書,而這本《當愛成了依賴》,描述的是「戀愛成癮者」與「避愛者」之間的關係,對心理學不熟悉的可能會覺得內容有點難、有點多,我就抓幾個印象比較深的來分享。

關於這兩種角色的定義大概是這樣 —

►戀愛成癮者:

分配過多的注意力在對方身上,重視對方大於自己、常會忘了照顧、重視自己,且對對方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希望能得到對方無時無刻的關懷。就像是一種「仰望」的態度,把對方想像成是一個「全能」的存在,幾乎到了癡迷的地步,通常普遍自我價值感低落。

►避愛者:

主要特徵即「逃避」,逃避和伴侶有情感上的親密,不願意讓伴侶了解自己,藉此保護自己不「受制於人」,基本上從情感上遺棄對方。而為了逃避關係中的負面張力,常會另外發展各種成癮行為,像是菸、酒、工作、或是性成癮等。

童年的受虐經驗

書中提到,「戀愛成癮者」與「避愛者」通常是源自於童年受虐經驗。作者相信,戀愛成癮者在童年時期遭受到主要照顧者的遺棄與忽視(不論是身體或是情感上),他們不曾從照顧者身上得到足夠且適當的情感連結,感受到自己不被在乎、不重要、不被愛,因而產生低自尊的問題。

而避愛者的童年則是被迫要去照顧父母(或父母的需要),他們感受到愛是被壓榨與控制,當孩子正值需要照顧的時期,卻需要去照顧、滿足父母的需求,父母同樣的也「遺棄」了孩子被呵護的需要。

恐懼親密,也恐懼拋棄

表面上在關係中,「戀愛成癮者」害怕被拋棄、想要親密,卻也因為不曾體驗過什麼是健康的親密,當有正常的親密關係靠近,反而覺得害怕想逃 ; 而「避愛者」表面上恐懼親密,對他們來說親密等同於被壓榨、過度黏結,但過去的經驗同時讓他們內心深處也有被遺棄的恐懼,因此他們也習慣待在主導、全能、能夠照顧別人的位置,有熟悉的控制感才安全。

其實其中一方表面上意識到的,也潛藏在另一方的潛意識中。

當「戀愛成癮者」遇到看起來力量強大、主導一切的避愛者,會產生一種能夠完全被照顧的錯覺,而「避愛者」遇到看起來需要被照顧的戀愛成癮者,會產生一種「熟悉感」,兩者因而不自覺互相吸引。然而,經過一段時間,雙方就會發現在關係中得不到內心的需要,「避愛者」恐懼在情感上提供連結,「戀愛成癮者」則會複製過去的失落,但雙方又害怕被拋棄的感受,因此造成在關係裡也痛苦,分手也痛苦的狀況。

將扭曲的思考修正

書中說到,要從成癮關係中復原,除了有上述的覺察,戀愛成癮者必須接受「現實」,亦即不可能有人能夠給出全然的溫暖和關懷,而且「當你之所以為你或你處事的方法,與別人的價值觀體系或別人對你的期待互相衝突時,你可能就得不到溫暖的個人關懷」,否則若別人為了你有所取捨,他們也不太可能會喜歡這個選擇。並且更重要的是,當別人不喜歡你的選擇時,也不代表你做錯或是比較差,得練習把自己的自尊與界限重新建立。

而避愛者必須調整對「親密」的錯誤認知,健康的親密不會是黏結或是壓榨、控制,也沒有哪個人「必須」照顧另一個成年人,大家都需要為自己負責。另外,想讓別人把自己擺在全能、完美的地位並不恰當,人在關係中能感到安全是藉由雙方適當的界線,而不是控制他人的可能性、讓他人的能力受到貶低。避愛者也必須要擁有「適當」的自尊。

健康的關係

所謂親密,代表的是能夠互相分享、並且接受彼此的「現實」,不干涉、不企圖改變這份現實,雙方才能在分享中感到安全,且得到對方的支持(接納就是一種最棒的支持),如此在分享時情感就能夠有雙向的流動,產生親密的連結。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我們可以具體的提出來,讓對方保留做決定的權利與自由。與其反覆思考喜不喜歡對方的回覆,作者建議可以把焦點放在收到多少個「好」與多少個「不」,藉此來判斷這是不是一段適合自己的關係。

復原是一種進步,不是完美

最後書中提到,要從共同成癮中復原,會經歷痛苦的戒斷症狀,而在復原的路途上,旅途本身就是目標,用「一次一天」的心態面對,今天把今天的事情做好,確保自己在復原的道路上,但也不需要斤斤計較,盡量保持理智,不讓情緒影響每一次的決定,就會持續的進步。

最後,我很喜歡作者提出的見解,也就是關係的結束不代表「失敗」,大可以把每一次的關係看成「學習實驗室」,給自己「合乎現實」的期待,在學習中摸索,看看最終會結束,還是走向終身承諾,這樣的想法比較實際,也能降低「失敗」的痛楚。

閱讀書目:當愛成了依賴:為什麼我們愛得那麼多,卻被愛得不夠? — 派雅 . 梅樂蒂(博客來購買連結:https://goo.gl/eLEkKD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不吝幫我拍個手吧!:)

--

--

Grace Chang
Grace Chang

Written by Grace Chang

曾任空服員、服裝/寢具採購、專案經理、營運經理,30歲一腳踏上諮商學習的旅程。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