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諮所期末回顧 — 碩三全職實習

Grace Chang
Jul 9, 2023

--

年度重頭戲:諮商全職實習

部落格幾乎變成年度更新,實在有點汗顏… 不過實習、兼職工作、課業、論文同時進行真的太累了,因此幾乎沒有力氣寫文章。六月底剛結束碩三的全職實習,稍微喘口氣,接著要馬上開始工作,趁上工前再和大家分享諮商所的重頭戲—「全職實習」的心路歷程。

所謂的全職實習,相對於碩二的兼職實習,可以用待在機構的時數來做區分。碩二的兼職實習一週的要求是8小時,到了碩三,全職實習的時數變成一週四天,幾乎等於一份工作所需的工作時間,且這時候學校還同步有全職實習課程,因此無法排滿五天,有一天要預備返校上課。

這一年的全職實習經驗真的是五味雜陳,下面就和大家分享這一年的心得。

接案經驗的累積與學習

首先是接案的經驗累積,兼職實習時因為時數本來就少,接案量也有限,但是全職實習一週要去四天,加上心理師考試原本就有規定接案時數要到達門檻才具備考試資格,因此一般真正開始累積接案經驗大概就是從全職實習開始。

(一) 面對不同個案的勇氣

因為自己所在機構主要服務企業的客戶,平常除了協助企業客戶進案(包括初談、與心理師媒合、後續派案開案的安排),自己的接案時數需要自行透過網路招募,也因此前來預約的個案異質性滿大的,雖然都是成年人,但年紀從25~50歲都有;起初自己很擔心個案的年紀與人生階段與我相差甚遠,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幫上忙,但後來經過與督導討論評估年紀的遠近與主訴可以分開來看待,雖自己的生命經驗可能沒有個案來得豐富,但是身為實習心理師也有兩年的專業訓練,因此鼓起勇氣接下年紀跨度很大的個案,也很感謝個案願意信任我,給我機會與他們工作,才能夠在實習階段盡量拓寬自己的經驗。

在諮商的過程中也發現,就算和個案年紀差距大,工作起來的順暢程度甚至優於某些年紀相仿的個案,因此學到和心理師和個案的適配性不一定和年紀有直接的關係,還是要看個案的主訴、期待以及心理師之間的契合度,我學習到面對來預約的個案其實心胸可以再開闊一些,即便是人生經驗豐富的個案,來預約都是想從諮商中獲得專業的幫助人們,換個角度想,比起「是否」能夠幫忙到個案,思考「如何」能夠幫忙到個案更加的積極,即使最終不適合進案,也是一個幫助個案釐清需求的機會,畢竟許多人來預約諮商時通常沒有想過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許有個像是「變得更好」等模糊的想法,但不夠具體,而初談時通常也會引導個案去思考自己的諮商目標。

(二)場構」的重要性

這一年比起兼職實習時更大量的接觸個案,發現除了少數個案已有過諮商經驗,多數人不太了解甚麼是諮商。一開始自己在安排上也做得不夠細膩,第一次見面時除了自我介紹、次數限制、每次時長與收費,許多細節都沒有交代的夠清楚,比如諮商是需要個案主動投入的,過程中可能會如何安排,或者可能有甚麼感受,這些細節的溝通對諮商工作的影響是很隱微但又十分重要,諮商畢竟談的是感受、生活經驗這些無形看不見的事物,依照心理師所學習的取向也不一定有回家作業,就算有也可能是一些無形的練習,如果沒有事先預告,可能容易影響到諮商的進度與效能,導致個案不清楚自己每次來以及回去該做些什麼、想些什麼、或觀察什麼,而又對諮商的進展有所期待,我認為這是場構的時候應該能夠做得更好的地方。有一些「乖寶寶」個案甚至會在諮商中作筆記,下次會帶著問題來繼續討論,但多半的個案需要心理師清楚的引導和架構規劃。

這一年有一次特別辛苦的經驗也和場構有關,因為自己粗心大意第二次見面才和個案提到次數限制,主要也是因為雖然有限五次,但機構其實沒有這麼強硬,若個案有需要是可以往下談,因此就忘了要說明。然而個案的期待是希望長期的諮商,導致個案過程中不知道該揭露多少,也導致自己感覺個案在過程中沒有真正投入的問題。

這個經驗真的讓我體會到場構的重要性,雖然是失敗的經驗,但對正在實習的我來說仍是一次很好的累積與學習,也體會到助人工作真的很不容易、諮商是非常細膩的,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都會影響諮商的進行。

(三) 基本功的重要性

雖然經過全職好像該想想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風格,要往哪個取向繼續發展,但其實我覺得這一年來最大的收穫是意識到「基本功的重要性」。比如和個案同步同理的品質、場構、接案與轉介的評估,這些在諮商取向的技巧之外都是基礎,但我卻覺得這些可能比取向還重要,沒有慢下來跟著個案、沒有足夠適切的同理,很多時候取向的介入或是學派的技術是發揮不了作用,而就算是正在使用取向介入,這些基本功都需要貫穿諮商的過程。

此外心理師對自己狀態的評估、與和個案之間動力的觀察也是無形中影響著諮商與介入成效。我在全職實習剛開始時很刻意的想用短焦和認知取向做練習,可是卻發現個案抗拒回應,而有時誤判了時機,問句也會感覺脫離對話脈絡,後來經過督導提醒我必須慢下來跟著個案,把心中這些刻意想做些什麼的想法放掉,僅是專注的聽個案在說些什麼,即時回應個案,諮商的氣氛與動力就改變了,個案臉上開始出現笑容,也更願意聽我的回應,當然自己仍然有對取向的興趣,對接下來可能會繼續往哪些方向學習有些想法,但經過這些經驗,我學習到基本功是至關重要的鋪墊,甚至有時候光是這樣就已經有療效。人本取向大師Carl Rogers強調無條件接納關懷、正向積極傾聽,以前在準備研究所考試時總覺得不太明白為什麼這樣就可以有療效(老實說沒有實際經驗光看文字會覺得有點像在講幹話),但有實務經驗之後,才發現這些有多重要,因此這是我認為未來都會持續需要鍛鍊的部分。

(四)自我照顧

心理師是一份十分內耗的工作,也有些時候抱著一顆真心、處處為個案著想,卻被防衛心強的個案負面誤解也會感到很委屈、受傷,也會懷疑自己花的時間心力究竟值不值得;又同時,也會感覺矛盾,畢竟個案就是有其個人狀況才會是個案,但自己的感受也是很真實的,接納自己的不舒服、處理這些感受、在排斥與理解個案之間徘徊,內在的消耗是這個職業很辛苦的地方,不過想想當個案有正向的改變,內心那種幫助到人的價值與滿足感也是其他工作無法比擬的。這一年我更深刻的體會到「心理師是用我們自己在工作」的意思,因此也真的需要找到各種能夠「自我照顧」的方法,培養興趣、適時倒空自己、找到喜歡的舒壓方式幾乎可以說是工作的責任之一,因為當自己狀態不好,也很難把諮商做好。然而,這麼說只是想凸顯自我照顧的重要,如果把舒壓當作工作的責任之一,那麼好像也工具化了自己,當我們在諮商室中和個案說「你值得被好好對待」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能把自己當做人來看待,我們也有感受、有情緒、也會疲憊,也該好好疼惜自己,累了的時候給自己時間、允許自己休息後再出發,

對產業進一步的認識

上面說的是諮商實習專業上的學習,接著想分享的是行業的現實面,實習是能夠更直接認識這個產業的機會,畢竟是一週四個全天直接進到機構去工作,這份工作與執業環境都會在全職實習時體驗到,每個產業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行規,箇中滋味真的只有實際走過的人才會了解,對於有一般工作經驗的人,可能會覺得某些制度很不合理,如果讀者對心理師工作有興趣,也可以參考看看做全面的評估。

全職實習是一週四天都要待在機構,而全職實習生多半都被視為是機構的「正式人力」,然而這個正式人力是沒有支薪的,所謂正式人力,我想表達的意思是少了這個人其實會影響到機構的例行運作,比如初談、派案、開案等行政作業,諮商前要做的準備將會懸置,於是有些機構也會讓心理師來幫忙,少數機構才有聘請正職的行政。在我過去的職涯實際經驗,大一點的企業會開實習的職缺多半是短期的育才計畫,可能是寒暑期實習,結束之後如果實習生表現良好,有機會可以拿到正式offer;或者新創公司為了人力成本考量確實也會招募實習生,但是無論如何,一定會支薪,有的算時薪,有的算月薪,好一點的外商給實習生的時薪通常也優於規定的基本時薪,一小時250–280都是有的。然而在這一行,全職實習沒有薪水是普遍現象,少數會給津貼的是罕見的福利優良機構(但通常低於用最低時薪換算的薪資)。兼職實習時一週只有8小時沒有特別感覺,但全職時一週四個整天都在機構的時候感觸就很深。

再者,一般企業實習生通常不會是一個完整的人力,而是輔助正職的助理角色。但是在諮商領域,特別是一般私人開業的社區機構,許多的行政櫃檯、初談員、個案管理員都是由實習生擔任,也有實習生包辦這三種角色的情況,如果招募的實習生人多,大家就輪流值班,如果人數少,也是有可能一個實習生要做所有的事情,現在很多諮商所開始做行銷,實習生也會負責編寫臉書貼文、做課程海報、甚至剪宣傳片,實習確實以學習為首要目的,但是就算是拓展經驗、學習新技能,有產出、成果被拿來使用,就應該要付費,而不是理所當然的無酬要求產出。而若是已經有工作經驗的人來走這個過程,心態上也需要極大的調適。

然而能夠一直用這樣的模式運作,正是因為實習生制度的規定,實習是未來考心理師的必修學分,即便不合理,為了日後考照的資格還是得忍耐,而就算這一屆畢業,下一屆也會有新的人需要實習加入,所以如果看到機構的櫃檯或是個管員經常換人,很有可能是因為新年度換下一屆新的碩三生加入(當然也有可能是正職離開,然而在私人機構有正職行政和個管的很少。)

難道每一間機構都如此血汗嗎?就我所了解,一般而言學校和醫院的體制比較完善,因為有完整的團隊共同工作,學校有輔導室的行政體系、輔導老師,如果在大專院校體制完整的還有身心醫療中心,和諮商單位是獨立分開的;醫院則是有精神科醫師、護理師、心理師、專職的行政人員。有團隊一起工作事情就會分比較細,實習生被分配到的行政工作會少很多,但如果考慮未來就業的方向與想待的場域,有時候也不能這麼自由選擇,因為如果未來想在私人機構工作,最好實習的時候就選私人機構,畢竟不同場域遇到的個案族群很不一樣,單位理應會想找過去有相關經驗的人。

另一方面,正因為是心理諮商機構,不是一般感冒掛號或是訂餐廳,通常前來預約的是正處於心理或情緒狀態需要幫助的人,諮商機構的工作人員通常要有一點諮商的基本知識或能力,如傾聽、同理的能力,且面對的不只是個案,也要能與心理師溝通處理個案相關事務,因此這些位置也不適合直接招募業外人士投入,讓已受過兩年學校訓練的實習生來做就變成一種最適合的機會,實習生需要接案與實習時數,機構需要能夠處理相關事務的人力,因此共構成現在的產業現象。

雖然來唸書前就曾經被提醒這個行業就業環境不佳的說詞,但過去總覺得好好學習、充實能力,應該不至於太差,心裡也有些準備,但直到全職實習才發現原來自己對這個領域一無所知,了解得越多,就發現更多實際上不合理的現況,比如執業相關法規、未來就業機會與薪資待遇,都會讓人感覺訓練十分辛苦卻缺乏保障,但說下去篇幅會太長,且網路上資料也很多,建議大家也可以上求職平台輸入諮商心理師查看市場行情,即便是薪資沒有天花板的行動心理師,也要考量整體的配套(如能不能承擔自己繳勞健保、沒有組織規劃好的三節禮金年終獎金或其他一般企業會有的福利),再做最後的決定。

初心

綜合以上,這一年的實習體會很多,在接案面、行業面都有更深的認識,而自己原先對產業也有一些粗淺的了解,因此算是從很早就開始預備未來的就業發展,再經過這一年的經驗與考慮,我對諮商的職涯規劃有些不一樣的想法,由於自己的碩士論文就是研究職場與組織,未來可能會先往企業界發展,等我實際執行之後再來和大家分享。

而有關諮商專業,自己還要學習的還好多,但如果要說哪些仍可以繼續保持,我想回到初心,當初轉換跑道、毅然決然決定來唸諮商所,就是因為一方面自己在心理學平台的相關工作中,間接感受到助人的意義與價值感,自己也從諮商中獲益,這三年雖然非常、非常疲憊,但是諮商幫助到個案時打從心裡開心的感受仍然真實的存在,撇除思考是不是要用心理師來作為職涯發展的主線,念諮商已對我的生命有很多的啟發和改變,甚至改變與原生家庭的關係,而這是我認為回頭唸諮商所最重要的價值所在。諮商這條路很長,未來如何我也仍然在摸索,或許就把跟諮商的關係視為一場馬拉松,更符合目前我想要與需要的狀態。

實習雖然結束了,但還不能畢業,得把論文寫完才能拿到畢業證書、拿到國考資格,不過光是實習與學校的課業結束就往前好大一步了,接下來要在工作中把論文完成,寫下這篇紀念這一年,也給自己加油打氣!

--

--

Grace Chang

曾任空服員、服裝/寢具採購、專案經理、營運經理,30歲一腳踏上諮商學習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