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諮所期末回顧 — 碩二
修課接案兩頭燒的實習心理師
今年正式踏上了接案的旅程,諮商所的學制比較特別,碩二開始要修完兩年的兼職和全職實習學分、論文通過才能畢業,因此最快是三年畢業,比兩年制碩士多一年。
一開始覺得三年很漫長,但不知不覺碩二也就這樣過完了,這一年和碩一最大的不同就是除了上課之外同時要開始到機構「兼職實習」,兼職基本上是一週值班八小時,依照不同機構的規範所要求值班的時數、工作內容都會有差異,而當然也包含要開始接案,接案時數要求則依照各學校的規定進行。
兼職實習與督導制度
碩二上剛開始接案一定會承受不小的壓力,畢竟要正式開始和真實的個案晤談,理論的學習是一回事,如何在實務現場運用是另一回事,每個同學都是從緊張到不斷注意時間到了沒,到慢慢習慣、適應坐在那個位置上,而開始實習後督導的制度會開始運轉,關於實習時的督導制度大概是長這樣:
▶機構督導
- 行政督導:主要負責實習生在機構的日常工作分配、時數計算、請假、補班等等
- 專業督導:負責實習生接案工作的學習與諮詢
▶學校督導(以我校這年的課程規劃為例)
- 團體督導:每人在課堂上提案一次。提案就是挑選一個想提報的個案在實習課程中由老師帶領討論,提案者需撰寫提案資料給老師、同學們事先閱讀,提案者會將和個案工作時遇到的狀況與困難提出,由班級同學們共同討論,老師亦會引導思考與提供豐富經驗與觀點。
- 同儕督導:每人在小組中提案數次,由組員們閱讀提案資料後互相討論給予回饋,並撰寫評析與心得,簡單來講就是小型的團體督導,只是由小組自行運作。
為保護個案隱私,提案資料的內容是匿名的,但會擷取諮商工作的片段謄寫逐字稿,並且根據當時的對話反思自己提問的諮商意圖,也就是需要咀嚼自己當下的思考以及個案的回應,檢討提問的設計以及檢視效果。要把自己介入的過程攤開在督導中討論真的是一件很害羞也很緊張的事,但有團督等於多了許多顆大腦和你一起思考工作的方向,因此雖然提案很累,卻是學習上非常必要也十分難得珍貴的機會。
*以一般私立諮商所而言,個案參與實習生方案時都會簽署同意書明列因教學目的將有進行錄音的需求,個案同意才能進案,實習生要進行錄音時也會先行告知。
實習時督導的制度非常重要,為保護個案能有安全隱私的空間能夠談話,實習生不會進到其他心理師的工作中見習,心理師也不會進到實習生和個案談話的空間,只有少數醫院體系(如馬偕)有提供實習生「跟診」的制度,因此剛上線的實習生只能靠著課堂的學習在諮商室中自己摸索,晤談結束後再找督導求助。
論文與課業
諮商碩是三年制,但能夠三年準時畢業的人是神速,因為那代表在碩一時就要開始思考、甚至想好論文題目、找好指導教授,碩二提論文計畫口試,碩二下或碩三論文Final口試。
根據學長姐過來人經驗,通常在碩三全職實習的時候很難一邊接案工作一邊寫論文,因此許多人都會在碩三實習結束後才開始寫,多數人可能會到三年半或四年畢業(幾乎相當於再讀一個大學),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說成為心理師要投入的時間心力很可觀,就業環境卻不這麼友善(這又是另一件事了)。
此外,實習同時要繼續修學分,因此碩二的壓力和碩一比起來更龐大,不過到了碩二下也會因為有上學期的經驗、知道事情該怎麼做而適應。
由於自己是中途轉行有年紀與時間壓力,為了想早點畢業,在碩一和碩二就開始寫論文,可惜非本科身份加上第一次唸研究所,對於做研究真是毫無概念,一開始給自己很大的壓力,然而花了很多時間成果卻十分有限,磨了很久到碩二才有一點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發現光是找文獻、如何閱讀文獻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加上前陣子身體出了些狀況,因此在和指導教授meeting之後決定放慢腳步,不再為了趕每學期計畫口試的deadline匆促寫論文,希望在有餘裕的情況下一點一滴的前進,每次寫多寫少不要緊,重要的是保持對自己論文的熟悉度、持續有在進行即可。
思維的拓展
回到碩二開始的重頭戲- 實習,這學期最大的收穫我想是思維的拓展,從每次的團體督導、以及接案的過程當中,我對「人」有更多的認識與體會,感受也理解到原來人的面向是如此多元而複雜的,一項特質並不能全然代表這個人,即便單論該項特質,對這個特質命名的方式也會影響我們如何看待之。跟隨著老師的帶領,我學習到所謂正向思考不只是空口說白話、不切實際的樂觀,而是學習平衡看待問題。比如一個人的「焦慮」雖讓他感到不舒服,卻也有對他而言帶來幫忙與好處,焦慮讓人多做準備、督促自己前進、也相對應帶來各項成就,能同時看到焦慮的一體兩面,焦慮就不只是壞東西,許多原本看來負向的特質變得沒有好壞。特質是中性的,但如何看待相對應在我們身上造成的影響值得細細的討論。
人的面向是如此多元而複雜的,某一項特質並不能全然代表這個人。
更重要的是,看待人的眼光被拓展不僅在諮商中發揮理解與接納的作用,也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在接案之外的生活與人際互動,雖然在我身上的那些條條框框還是存在著,但那些框架好像有些鬆動,好像能夠涵容更多人加入我的生命,而我自己也感覺到束縛變小、能伸展的空間變多了,我想這真的是學習諮商最棒的收穫和禮物之一。
什麼是改變?
其次另一項深刻的影響是對改變的看法。這一年接案經驗到和個案共同來回的過程,有時候看似改變了,但又回到原點,自己也曾和個案一起感到挫折,然而後來在課堂上的討論突破了我對改變的看法,除了來回本身就是個正常的過程,還不只有行為上的改變才是改變,想法和態度的改變也是改變,有時候雖然問題仍然存在,但看待的方式不同了、或是比較能接納自己身上就是有某個部分,都是日後推動更多成長的基礎。
此外,短期沒有改變也不一定是真的沒有,有時回頭看,把時間拉長,會發現自己其實走了很長一段,也有許多地方變得不同,雖然改變的速度跟不上自己的期待,但這也很正常,重要的是看見那些微小的不同。因此光是一個改變,從想法到行動就有好多層次,再把時間的維度加入會發現人的狀態是一直在變化的,不會永遠靜止。
有時候雖然問題仍然存在,但看待的方式不同了、或是比較能接納自己身上就是有某個部分,都是日後推動更多成長的基礎。
慢下來給思維鬆動的空間
這一年對我很重要的提醒是「放慢腳步」,兩極化思維的鬆動、觀點的拓展、跟隨案主的感受(也包括寫論文),都需要慢下來讓不同的想法能夠真正進到腦裡、心裡,不論是自己或是案主,和自己靠近都需要時間和空間,畢竟在諮商中有許多的思維是我們不習慣的,身為助人者都需要學習思考,對個案而言更可能是人生第一次去想這些問題。
我們的成長環境使我們花了許多時間和心力學習外在的知識與技能,和自己的內在卻不怎麼熟悉,因此透過諮商的機會我們應該給自己多一點耐心。
總結碩二這一年,在老師清晰又溫暖的帶領之下扎實的練功、與師長同學們共構的討論氛圍和畫面,將成為我接下來到進到全職實習、或是日後正式開始工作,遇到困難時堅持下去的力量與泉源。
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能夠容納彼此不同的聲音,帶著善意互相鼓勵、互相挑戰,這一年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感到非常幸運,出社會後回到校園更能體會這種討論氛圍的難能可貴。我想會看這篇的讀者可能是對諮商領域有興趣、或也正在這條路上學習,如果你也有幸遇到這樣的學習環境,要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