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諮所期末回顧—碩一

Grace Chang
Oct 29, 2021

--

學習心得紀錄

寫這篇文的時候實際上是暑假,但前段時間忙著實習、及協助學校主辦年會的工作,好不容易有幾天能休息,又完全只想放空(這麼多藉口,就是惰性哈哈,誰叫我是個人(再度合理化))。總之雖然有點遲,但還是想發出給自己做個紀錄,也和大家分享資訊。

Photo by Siora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回想碩一一整年,還是「心有餘悸」,都說碩班一學分要當三學分來看,加上自己同時在學校兼了兩、三個工作,所以忙起來的時候總覺得完全看不到盡頭,尤其到學期末忙碌和壓力的程度還讓我幾度冒出休學的念頭。但總而言之,我活下來了!有今年的經驗下學期開始也做了些調整,雖然碩二開始實習也不會輕鬆到哪去,但為了累積實務經驗而忙,很心甘情願。

心諮所很難唸?

曾經有遇過幾個朋友開玩笑的說「騙我沒唸過研究所」,雖然是玩笑話,但不在這個位置上還真的很難體會。然而這篇文章也不是要抱怨到底多疲憊,而是「是什麼」讓我覺得累,到底心諮所都在讀什麼、做什麼,分享給對這個領域有興趣,或是可能即將進入這個領域的人。

反思、反思、再反思

我一直是個很會自我反省,甚至常常過度自省的人,源自於自己的低自我價值感,當事情不如預期、或者出現不舒服的感覺時,我的第一個反應經常是「我是不是說錯什麼?還是我做錯什麼?」,然而事情的結果有多重的因素在其中,或許自己有一部份的「貢獻」,但也就是一部份。

然而心諮所的作業大概有七、八成都在寫「心得反思」,記得碩一上學期的伴侶治療課程,有段時間光是心得反思每週就要交三篇,遑論還有其他課程,同樣每週要交反思作業,期中、期末報告不論主要內容老師如何指定,最後一個章節一定是自己的反思。

有時候真的覺得已經把自己都掏空、沒有任何想法了,所以我覺得那種累不只是體力上的,還有很大的部分是被逼著要一直去問自己「我的體會是什麼?」、「為什麼我對這段有感覺、有情緒」,也需要不斷和自己既有的價值觀對話,畢竟日後要面對的是形形色色不同的當事人,總之就是要不斷的「面對自己」,有時過頭了、挑戰到自己原有信念時,就會陷入自我懷疑,所以累的不僅是知識上的學習,而是向自己內心探索、必須要誠實面對自己的過程。

反思這麼重要嗎?

累歸累,但這個問題毫無疑問只能說重要、非常重要!原因在於諮商心理師工作的特性。有些經歷過諮商的人,或許會覺得心理師好像就是在「聊天」,然而事實上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師必須要有一副靈敏的耳朵和心,以及清楚的腦袋,注意聽個案說的話背後可能代表什麼意思、有哪些潛藏的假設,而自己在回應的每句話代表什麼、想要達到什麼目標(諮商意圖),借一句心理師朋友曾說過的說,「諮商的當下我們的腦袋是很忙的」。

另一方面,諮商專業常見的訓練之一是不提供建議或是給個案答案,雖然實際上操作有時無法做到100%,但這個訓練有其原因,因為諮商訓練中假設直接給建議或答案,可能會剝奪個案看見自己擁有解決問題的力量的權利 ; 而或許你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比起別人告訴我們答案,我們自己說出口的答案自己會更願意相信,也更願意去執行改變,自己想出方法也是一種讓自己「賦能」的過程,因此多數時候考量個案福祉心理師不會直接給答案。

這樣看起來,既然是個案自己解決的,心理師到底要幹嘛呢?這就是訓練的重點所在,看似什麼都沒做,事實上在為幫忙個案找到自己的答案而鋪路,因此有經驗的心理師會有自己的工作架構,知道自己要帶個案去哪,他的提問讓個案最終可以說出自己對自己的理解、他真正想要什麼、以及接下來想怎麼做(也是有進入死局、隨口問問、或者歪打正著的時候)。

也就是說,心理師看見了什麼,可能不一定會直接說破,而是用「提問」的技巧讓個案自己發現,而要有這樣的能力,首先就得先從自己做起,我們得先知道自己的情緒、認知、行為從哪裡來、代表什麼意義,不斷反思這個「想法的想法」、「感覺的感覺」,因為當成為一名心理師,我們也必須知道自己的提問想達成什麼目標(後設思考(Meta-Cognition)),心諮所碩一就用了大量的心得反思作業來訓練這層能力。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或譯為元認知,這個名詞由Swartz及Perkins發明及定義,[1]即「認知的認知」或「知識的知識」。簡言之,就是對自己的認知過程(包括:記憶感知計算聯想等各項)的思考。
—— 維基百科《後設認知

學習上的份量是重的,而碩一另外要面臨的挑戰之一環境的適應。剛進入一個陌生的新環境,除了學業生活,也要適應新的人際關係,研究所的同學組成成份很多元,不論是背景、年紀,大家的多樣性很廣,而且大家在課業之外都有很多自己的事情要忙,可能是打工、家教、工作,或者也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同學之間基本上都是友善的,學習上也很能彼此交流、激盪想法,但要找到一份歸屬感仍不容易。這個部分和課業上的壓力會交織在一起,因為反思會延伸到課業之外,有段時間自己也不太確定自己是在反思還是反芻*(見底下文章推薦),所以我覺得碩一的辛苦有一部份也來自於對環境的適應。

收穫與總結

以國北的課程設計而言,上學期是打理論基礎,包括心理病理學、諮商理論、研究法,下學期是實務技巧的練習,比如練習用阿德勒理論帶入諮商晤談、或者用認知行為學派做諮商,但大多數情況還是以同學之間角色扮演的方式來做練習,雖然這學期老師的課程設計有讓校內大學部的學弟妹自願報名來參加諮商,但成果目前說真的還沒有勇氣說自己真的用了什麼學派,這個階段我覺得是讓自己有模擬的經驗體驗坐在心理師的位置上,然後試著從最基本的傾聽、同理、摘要、釐清來打基礎,碩二開始實習(也就是真正接案)才會真的有鍛鍊,屆時會在督導的幫助之下和真實個案接觸。

記得剛入學時系主任曾提醒我們,「不要修太多課」,現在確實有這樣的體會,因為每一門課都滿重,修得多不如修得精。在成為一名真正的專業助人者之前,學習自我照顧也很重要,橡皮筋拉太緊的時候真的會感受到已無法吸收更多東西,所以練習辨識自己的狀態、聽身體發出的訊息,該睡的時候就好好大睡一場,也是唸研究所很重要的一件事。

後記

發文的此時是碩二,除了課業之外,也同步開始實習,未來再和大家分享吧!

▶ *文章相關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不吝幫我拍個手吧!:)

--

--

Grace Chang
Grace Chang

Written by Grace Chang

曾任空服員、服裝/寢具採購、專案經理、營運經理,30歲一腳踏上諮商學習的旅程。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