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諮商師?心理醫師?

Grace Chang
9 min readAug 12, 2020

説到心理諮商,你腦海中出現的畫面,是什麼樣子?

圖片來源:左-網路搜尋 右-shutterstock

左邊這張著白袍會診,可想而知是精神科醫師或者醫院的臨床心理師。右邊是很多人談到心理諮商會有的印象,好像應該有「躺椅」。其實躺椅只是心理治療的一小部分,屬於精神分析取向,而且原始的古典精神分析師,會坐在案主的身後,也不是像照片中在他面前喔。

2017年加入心理學網站之後,才開始對諮商這個領域有多一點的認識,在那之前,諮商師、心理師、還是心理醫師,各種職稱我也是一頭霧水,當下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考上心諮所之後,最近我用短期約聘的身份加入一間跨國企業,在開學前多累積些存款,也多多認識不同領域的人。每每和同事們聊到自己接下來的規劃,大部分的人都會露出驚訝、好奇的表情,而我也從他們的回饋中發現原來還有好多、好多人對於心理諮商的認識幾乎是零,所以就想來寫一篇簡單的介紹,讓更多人了解諮商這個工具,並且也能在有需要的時候幫助到大家,知道應該從哪裡找到適合的資源。

心理師?諮商師?心理醫師?傻傻分不清楚

其實台灣沒有所謂「心理醫師」,只有「精神科/身心科醫師」。雖然心理師屬於醫事人員,但根據國內醫師法的規定,領有醫師證書資格者,才能使用醫師名稱,而診斷和用藥也專屬於醫師的執業範圍之內,所以一般人口中的「心理醫師」,正確來說應該是「心理師」,只是在國內根據受過的訓練、職掌以及工作的場域的不同,又分為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

醫師和心理師,到底哪裡不同?

① 歷史脈絡
要了解心理治療目前發展的現況,就得先提到歷史的發展脈絡,不過畢竟自己是心理諮商領域的新手,醫學又是另一塊博大精深的學問,因此精神醫學的部分就先簡單介紹,主要目的還是希望幫助大家對心理諮商有多一點的認識,不論是自己、或是身邊朋友有需要,都能比較知道要上哪找到適合自己的資源。

精神醫學是從醫學中發展出的一個分支,起源於19世紀一些醫師對心靈問題的好奇與探索而開展。這裡很難不聯想到鼎鼎大名的佛洛伊德,西格蒙・佛洛伊德原本就是一名醫師,因為對「Hysteria(歇斯底里症)」的觀察,開啟了他對精神分析、心理動力、潛意識的研究,可以說是心理治療領域的開山始祖。到了20世紀中,醫學界偶然發現了麻醉藥物可以減緩思覺失調症的幻覺與妄想,使得精神醫學向藥學慢慢靠攏,到現在如果你問精神科和心理師的不同,還是會常聽到一個最簡單概括的答案:「醫師可以診斷、開藥,心理師不行。」

而心理學的起源來自哲學,19世紀的哲學家們對心靈運作和知識論的探討,成為後來心理學發展的基石。諮商治療學派當中的「存在主義取向」,就可以追溯自齊克果、海德格、沙特等哲學家的人性觀,斯賓旺格開始將存在主義的思想融入心理治療,後由歐文・亞隆等人發揚光大。心理師主要是透過「晤談」的方式了解眼前來談的人,並且和來談者的認知、情緒、行為工作,從哪個方向切入看心理師的專長取向、以及眼前的人適合用哪種方式來幫助他。

「人和樹是一樣的,越是嚮往高處的陽光,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尼采

② 受過的訓練
從上述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精神醫學發展至今和藥學的關係十分密切,醫學院的學習範圍包括生物學、藥物學、神經學、病理學、遺傳學、精神科學…等,有興趣的人可以上國內各醫學院網站查看修課課表。

而心理學的學習基礎是普通心理學,內容包含感覺知覺、意識、記憶、語言與思考、智力、發展、認知、人格、動機、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正向心理學、諮商理論…等。

就臨床心理師而言,訓練著重於「心理病理」和「心理衡鑑」,從疾病的角度出發了解病因、辨識心理疾病,工作場域多在醫院並且和精神科醫師密切合作,為病患施測做衡鑑,在台灣的體制下,大學唸的是自然組的心理系,碩士是心理所/臨床心理所。

而諮商心理師側重諮商理論學派的訓練,除了上段提到的存在主義,諮商也會學習精神分析、阿德勒、認知行為、後現代等至少十幾種理論,每一種學派的人性觀都有些不同,對一個人健不健康的看法也不一樣,工作場域多在學校、助人機構(像張老師、生命線)、民間自費諮商中心,大學唸的是社會組的教育與輔導學系,碩士是心理與諮商所/教育心理與輔導所。

不過必須強調,這裏寫的是學校內的基礎教育,也有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繼續進修諮商理論,何況不論是醫師或心理師,執業之後都必須接受繼續教育更新執照。有的醫師自己開身心診所做深度心理治療,也有臨床心理師跨出醫院在民間諮商中心接案,各自的分野不是那麼僵化的,畢竟出了學校之後,修行是看個人。

*簡易比較表:實際情況依各專業工作者接受過的訓練而定(圖表自製,轉載請先詢問)

所以,我該上哪求助?

其實這三大心理衛生領域怎麼選擇,依每個人狀況而定,有很多時候更是相輔相成的。但最簡單的自主判斷方法,就是看自己的狀態是否已經嚴重影響正常生活,留意一下自己能不能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如果已經一段時間食不下嚥(或者暴飲暴食)、嚴重失眠、無法在一般社會規範下生活,可以先到精神科/身心科尋求醫師的協助,由醫師判斷是否藉由藥物幫助自己把狀況控制下來,後續醫院也有可能安排有心理治療訓練的醫師做治療,或者轉介心理師做諮商。

而如果是感覺痛苦、沮喪,但還可以自理生活,或者有伴侶關係上的困擾,都可以和民間諮商中心預約個人、伴侶諮師,另也有針對家庭互動的家族治療。就算是沒有任何身心困擾,只是想有個人談談、更加深了解自己,也都可以找心理師聊聊,諮商並不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每個人都有對自己感到迷惘的時候,生命的路不好走,尋求幫助是最非常健康的。

圖片來源:台中蛹之生心理諮商所網站

說到這裡,給大家看看一般諮商中心晤談室的樣子,大部分都是走溫暖柔和的感覺。其實各大諮商中心通常都會在官網上放晤談室的照片供參考,而關於諮商室的空間,衛福部也有法規明定標準,像是應具有隱密性、隔音效果、不得小於十平方公尺、明亮乾淨、且須設置警鈴等,合法的諮商中心都要通過地方政府機關考核才能執業喔!

圖片來源:http://mentalfloss.com

文章結束前想和大家分享,撇開場景和領域的不同,若要以具象化的方式談談我心中諮商的樣子,大概比較像經典電影「心靈捕手」中的這個片段吧!心理師和來談者比較像是並肩坐在一起的夥伴,往同個地方看去,也許看到的東西不同,但可以彼此分享、陪伴,一起走一段生命的路。

最後,由於發現還是很多人不知道醫院之外還有很多諮商的資源,這邊列出幾個民間的諮商中心給大家參考,有需要都可以打電話諮詢,單位會協助做初步的判斷,也會安排適合的心理師,就算去了幾次覺得不適合,也都可以和心理師討論後續更好的辦法,心理諮商是一件具有彈性的事,所以千萬不要因為一次經驗就放棄求助,就像身體生病看醫生一樣,同一個醫生看不好,你還是會找其他醫生或治療的方法,對吧?

▶旭立文教基金會
https://www.shiuhli.org.tw/

▶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
https://www.tip.org.tw/

▶杏語心靈診所
https://www.reangel.com/

▶心曦心理諮商所
https://beasincere.com/

▶點亮心燈諮商中心
http://tolightheartweb.mystrikingly.com/

▶毛蟲藝術心理治療所(也有一般藝術治療課程)
http://www.maochongart.com/index.php

▶台北靈糧堂輔導中心(非基督徒也可以使用,收費按收入比例計算)
https://www.breadoflife.taipei/ministry/counseling

▶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伴侶、夫妻、親子、家庭關係諮商)
http://www.acft.org.tw/qTutorShip.asp

▶蛹之生心理諮商所(台中)
https://www.morph.com.tw/

另外可以參考海苔熊這篇,裡頭把各種議題和地區資源整理得非常完整喔!

— — —

更多相關文章:

想成為諮商心理師,可參考此篇

參考資料

  1. 全國法規資料庫醫師法
  2. 全國法規資料庫心理諮商所設置標準
  3. 陽明大學醫學系課程科目表
  4. 專家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不吝幫我拍個手吧!:)

--

--

Grace Chang

曾任空服員、服裝/寢具採購、專案經理、營運經理,30歲一腳踏上諮商學習的旅程。